国产XC40将于5月24日上市 预售26.50万起
來源:@財聯社APP微博
財聯社3月7日訊(記者 閆軍)緊跟熱度,上交所在3月6日舉辦了“未來產業沙龍”人形產業座談會,座談會以“對話未來夥伴:人形機器人”為主題,20餘家產業鏈上市公司、擬上市企業與券商、創投機構、銀行等專業機構參加會議。
財聯社記者獲悉,此次座談會通過主題演講和圓桌討論,聚焦產業發展熱點話題,展開深度交流,推動資本市場積極擁抱和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。
20餘家參會企業聊了什麽?
年初以來,DeepSeek、宇樹科技等中國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麵取得重大進展,其精彩表現引起了全社會乃至全球的高度關注。3月5日,全國“兩會”上,《政府工作報告》首次提出培育具身智能等未來產業,大力發展智能機器人等智能製造裝備,再次引發各方熱議。
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明確提到具身智能和智能機器人,賦予了人形機器人產業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。從交易所層麵組織座談會,參與企業討論了什麽是市場最為關心的話題。
財聯社記者獲悉,本次座談會側重人形機器人強“身”健“腦”,主要談及以下兩個方向議題:
一是圍繞著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,“耦合”一詞在座談會中頻被提及。
首先,突破技術堵點需要強化產學研耦合。參會企業呼籲強化產學研協同,就運動控製、感知交互、能耗效率等關係到機器人性能及應用的相關技術加大研發投入,共同攻克難題,更好應對人形機器人日益激烈的全球技術競爭。
其次,推動商業化落地,需要促進產品研發與應用場景深度耦合。參會企業認為,在成長初期要充分挖掘人形機器人在工業製造、醫療、教育、救援等領域的客戶需求,提高產品的功能性、穩定性和安全性,為後續的規模化應用打好基礎。
第三,產業健康發展也離不開本體廠商與供應鏈上遊的耦合。參會企業希望整機廠商能與各零部件供應商共同成長,用好我國製造業固有優勢,提高關鍵部件適配性,減少重複投資。
二是考慮到人形機器人研發成本高、難度大、依賴大量數據開展訓練,相關企業也建議有關方麵能夠引導資金、數據等資源要素進一步向人形機器人產業聚集。
上交所有關負責人表示,上交所將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決策部署,下大力氣做好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,緊緊圍繞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、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,健全資本市場功能,多舉措加強對科技型企業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。
上交所表示,下一步,將抓緊完善“科創板八條”“並購六條”相關配套措施,增強科創板各項製度包容性、適配性,發揮科創板支持科技創新的獨特優勢,提升科創板服務科技自立自強和未來產業發展的能級。
人形機器人產業加速奔跑,科創板已有14家公司深入研究相關產品
上交所透露,從政策層麵,2023年,工信部發布《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》明確指出人形機器人“有望成為繼計算機、智能手機、新能源汽車後的顛覆性產品”。2024年,工信部、科技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《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》,提出未來產業十大標誌性產品,人形機器人排在第一。再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,政策暖風頻吹,行業加速奔跑,掀起一波科技創新和產業熱潮。
近年來,相關科創板公司亦借力人形機器人新賽道加強研發創新,更好把握發展機遇。梳理發現,14家科創板公司已經把深入研發人形機器人、具身智能相關產品作為一項重要舉措,納入公司2024年“提質增效重回報”專項行動方案並對外披露。
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能、高端製造、新材料等多行業、多學科的“集合體”,與科創板六大戰略新興行業具有高度技術同源性。
截至目前,科創板新一代信息技術、高端裝備製造、新材料、動力電池等領域分別有225家、128家、51家和19家上市公司,實現鏈群式協同發展。在支持人形機器人產業化方麵,既有機器人本體、減速器等核心部件以及動力電池等硬件之“形”,又有控製係統、算法模型等軟件之“神”,聚集了一批產業鏈上下遊公司。
部分公司在行業內已嶄露頭角,例如,的主要產品諧波減速器作為機器人核心零部件,打破進口壟斷、國內市場占有率超60%;亦是機器人配套伺服電機銷量最多的廠商之一,成為移動機器人低壓伺服領域領先企業。
人形機器人主題產品領跑公募基金收益榜
人形機器人同樣引爆投資圈,今年以來淨值領跑的基金無一不是把握住了這一主題。今年以來,截至3月6日,已經有5隻基金漲幅超過60%。其中,閆思倩管理的鵬華碳中和主題漲幅74.96%,永贏先進製造智選、平安先進製造主題漲幅分別達到67.5%、63.45%。
在基金公司來看,在近年來政策和市場持續的助力下,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黃金期。

平安先進製造基金經理張蔭先表示,根據市場預測,人形機器人2030年全球累計需求量有望達200萬台,對應市場空間約5700億元。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有望經曆特斯拉工廠應用、製造業全麵滲透和C端千家萬戶三個階段的變化。
圍繞著聚焦供應鏈、挖掘新機遇,他認為市場仍有空間,一方麵是尋找有望進入機器人供應鏈的公司,尤其是具備技術、工藝或製造優勢的企業;另一方麵是拓展機器人業務的公司,這類公司可能在新材料、新工藝或新設計方案中有望脫穎而出,讓原有的產品在新的機器人領域中獲得新應用場景、實現0-1的新突破。
最新留言